| 高中新鮮書》21本勵志書 讓孩子看見「黎明」 | ||||||
| 2008/08/20 | ||||||
| 【聯合報╱記者謝玲玉/專題報導】
黎明中學教務主任蘇俊男說,新生一入學就銜接國中教材,太枯燥,請國文導師陳麗珠、謝曜安開了21本課外書單,鼓勵新生每人至少買1本再互相交換,這個暑假最少讀完3本。廣泛閱讀對考試絕對有幫助,但文字陶冶對人格發展的影響更深遠,也絕非媒體的聲光刺激能替代的。
腦性麻痺患者吳瑞璧「擁抱幸福的貓頭鷹」以溫柔堅定的筆寫出20個動人的生命故事;徐薏藍的「笑迎陽光」也讓學生學習設身處地與樂觀態度。 陳麗珠說,青少年遇壓力未必願意分享,閱讀是個宣洩管道。如今考大學變得如此容易,社會價值觀卻如此複雜,青少年如何在現實價值與道德標準之間取得平衡?閱讀可以借鏡他人經驗,得到些許啟發。 許多學生讀了柯惠玲的「珊瑚男孩」之後自省,不要一味地認同別人,忘了自己。 選書困惑嗎?「閱讀的苗圃:我的讀書單」作者許建崑以詼諧的文字分享道地的選書工夫,引領青少年從書中照見自己、豐盈自己。 「製造,有機的幸福生活」、「寄自野地的明信片」、「森林裡的特別教室」是尊重自然與生命課程;全球暢銷書「孩子、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」創意談成功契機。聯合文學出版的證嚴法師說「色難─孝順的故事」引導學生體會父母恩,民生報集結2006年台東大學文學獎得獎作品出版的「風和雲的青春紀事」是本土作家筆下,當代青少年的喜怒哀樂。 感動世人的「母親的許諾」是阿富汗婦女瑪荷芭生命磨難與流亡之旅,她勇敢歸鄉創辦「瑪荷芭的許諾(Mahboba's Promise)」機構,認養35個孩童又協辦孤兒院、學校和醫院,收容流離失所的阿富汗子民,她在結尾說,「我活著,是為了拯救貧窮的孩子,撫養他們成人,教會他們關愛他人,熱愛和平。但願全世界的人民能沿著我的這條路一直走下去。」 |
公告版位
- Aug 20 Wed 2008 06:11
高中新鮮書》21本勵志書 讓孩子看見「黎明」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


留言列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