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|
因為心靈極度受創,屈原正處於一種逃避現實,遁入幻想境界的寫照。這些美麗、純真、正直的影像,早已存在屈原潛意識的深處……
他所作的《楚辭》,篇幅浩長,不但詞句瑰麗優雅,深具文學必備的「美」,而且魂牽夢縈,憂國憂時,更含後世文學所須的「騷」。所以,屈原理所當然的成為華夏文學的始祖,為後世文學界所景仰膜拜的偶像。但是,鮮為人知的,則是這些椎心瀝血的作品,大半出於屈原已深受憂鬱症之苦的時刻。「文章憎命」,杜甫所言實在不差! 何以知道屈原有憂鬱症?我們可由憂鬱症的幾個重要指標說起。根據醫學資料,憂鬱症患者有下列幾個典型症狀:(1)無助及無望的感覺,(2)凡事不感興趣,(3)食慾、體重改變,(4)睡眠改變,(5)容易呈現過度激動的狀態,(6)深度的疲憊,(7)自怨自責,(8)缺乏決斷。細心剖析屈原最重要的作品──〈離騷〉,多數的症狀都可以察覺出來。 〈離騷〉一文,可以簡略的分成幾個片段。一開始,屈原談自已不凡的出生──生於寅年寅月寅日的楚國皇族;標新立異的風格──戴高冠、攜長劍、配香花;以及年少得志的意氣風發。其次談到招忌受譖,被素來信任他的楚懷王冷淡,甚至貶出朝廷。這時的〈離騷〉,開始有含冤莫白的悽愴,悲嘆昔日同僚下屬的趨炎附勢,以及不屑同流合汙的倔強。之後,相當長的篇幅,屈原反覆的描寫,如何離開令他失望、厭倦的塵世,乘著騰雲駕霧的龍車,上天下地的追求傳說中縹緲的女神,以及公正無私的天帝。前人大半認為屈原用隱喻的方式,說明心靈的渴望──希望楚懷王瞭解他的苦心,回心轉意。這種動輒以「希冀君王垂憐」為出發點的詮釋,很難讓我茍同。我以為,這些篇章反映的,其實是他當時的心理狀態──因為心靈極度受創(traumatize),屈原正處於一種逃避現實、遁入幻想境界(hallucination) 的寫照。這些美麗、純真、正直的影像,早已存在屈原潛意識的深處,一旦理性層面突然崩潰,她們便逐漸的浮現出來,作為心靈暫時的慰藉與解脫。 在這樣悲觀絕望的狀況下,屈原也試圖找尋人世間的安慰。〈離騷〉中提到,他曾向三個人諮商。第一位,是一位女性,或說是屈原的姊姊女嬃,或說是親近的侍女。總之,很不幸的,她是以半帶責備的方式,規勸屈原隨波逐流。這不但無濟於事,甚至激起了屈原滿腔的委屈,義正詞嚴的宣布死而無悔。所以,這是個心理諮商的失敗案例。另外兩位,則是極為權威的靈巫。他們比較符合心理醫師的專業,不但安慰屈原,說他沒有做錯任何事,對得起任何人,並且鼓勵他,離開楚國,海闊天空的找尋心靈、事業的歸宿。經過這些肯定,屈原意氣激昂的整裝待發,預備遨遊天下。沒想到,前腳才剛踏出,回顧家園,又無法繼續旅程。只能反覆的自我安慰:想走的時候,隨時可走。 根據其他作品,屈原還曾經諮商過另外一位靈巫。他問的雖然還是那幾句話,卻展現了重症病患最終的訴求:我要保持我的純潔而死,還是同流合汙而生?這位靈巫回答得非常老實而無技巧!他說:你的志節已經高超到神靈的境界,祂們已經無法為你作決定,你就選擇你覺得最適合的一條路吧!《史記》又記載了一則屈原臨死,與一位老莊派漁夫的對話,更是臨門一腳,把屈原踢進了鬼門關。這時的他,不但已預感楚國即將滅亡,對時事已經絕望;自己也飽經憂鬱症的折磨,身心憔悴,常常披頭散髮的在江邊喃喃自語。這位漁夫仍然諷勸他與世浮沉,不必自尋煩惱!這使得屈原脆弱的心靈,再度激起萬丈波濤,決定以死作為最終的訴求,隔天就懷石自沉了。 從這些片段,可以清楚的看出,一個啣著銀湯匙出生的富貴子弟,在眾人呵護,長輩期許、讚譽下成長,在滿腔熱誠與自信的背景下,飛黃騰達。但是,一夕之間卻突然為人摒棄,在百口莫辯下,心靈重度受創而得病。在醫療不足的當時,孤獨的掙扎──他憂忿,他猶豫,他逃避,他幻想,最後終於身心交瘁,走上自我了斷的淒涼末路。千古之後,再讀屈賦,重尋屈原的心路歷程,只有一掬同情淚!在屈子沉江之日,我寫此文,以祭屈子,並附上勉強押韻的仿古詩一首,聊申敬意。 千古但知屈賦騷,未知何故滿腹憂; 【2010/06/15 聯合報】 |
公告版位
- Jun 17 Thu 2010 06:46
轉錄~屈原──深受憂鬱症折磨的偉大詩人
close
屈原──深受憂鬱症折磨的偉大詩人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

留言列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