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大河人生》詩魂伴海洋 鄭愁予把故鄉帶著走
|
|
||||||||||||||||
|
頭戴牛仔帽,身著麂皮外套,足蹬牛皮涼鞋,腕上戴一只運動表。詩人鄭愁予漫步在金門慈湖畔,時爾駐足。粗獷豪邁的造型難掩詩人的纖細:落籍金門三年半,這裡是他最常來散步的地方,海邊的夕陽是吸引他徘徊的原因。 「我的一生不存在故鄉」,詩人
舉家遷台 準備犧牲 曾創作「錯誤」、「偈」等著名詩作的詩人鄭愁予,是鄭成功第十五代孫。詩人出生於濟南,成長於台灣,後來旅居美國,晚年選擇回到金門定居,
在山東濟南出生剛滿月,鄭愁予就隨軍人父親鄭長海(號曉嵐)去了北平,祖籍河北寧河一生中也只住過幾個月。鄭老先生嚴謹的軍人性格,對筆下不乏浪漫唯美的詩人兒子影響相當大。鄭愁予自嘲,現在常在公眾場合或是在電視台錄影,「總是坐得直直的、很呆板」,就是來自父親的身教。 國民政府退守台灣,那年鄭愁予十六歲。在來台的船上,父親對全家人說:「我們一家是準備去犧牲的。」金門寒風獵獵,鄭愁予拉緊帽帶,在慈湖邊上的三角堡回憶這段往事。 肅殺氛圍 自焚詩集 這裡曾是國共對峙時的最前線,隔海遠眺,廈門的高樓大廈宛如海市蜃樓般依稀可見。
斯人一朝操竿在手,卻掛著一串,風乾了的言官的舌頭。~〈節操的造型〉 國府遷台初期的肅殺氛圍,差一點埋沒了一位詩人。鄭愁予來台先到台大註冊,加入了文藝和土風舞等思想偏左的社團;這些左
澎湖當兵 拾筆解悶 「我本來準備不寫詩了」,直到赴澎湖當兵,鄭愁予為抒發內心苦悶,才重新拾筆創作。
他連在美國也住在康乃迪克州海港邊的北海芬市(North Haven)。卅四歲那年,已頗具文名的鄭愁予受邀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訪問,時值保釣運動方興未艾,詩人自然也沒缺席。 源源詩句 豐饒生命
在一間由古厝改建成的民宿前廳,鄭愁予據著八仙桌的一頭,就著一杯酒,回憶當時的壯懷激烈:當時留學生在國外,看到人家富裕的生活、肥沃的土地、筆直的大路,「難免與自己的祖國比較,愛國情緒自然升溫」。保釣並不是鄭愁予參加學生運動的初體驗,十五歲還在大陸時,他已經隨著大學生的示威隊伍,呼著「反內戰、反飢餓」的口號。 淡遠低調 危機不起
被選為保釣運動主席,鄭愁予上了台灣政府的黑名單,護照被取消,赴美簽證也快到期,加上此時妻兒已來美團聚,一家四口人的生活眼看就要面臨窘境。 他這才發現,當初在台灣美國領事館辦簽證時,有位台灣籍的官員是他的「詩迷」,覺得他應該在美國多留一段時間吸取更多西方文化,於是擅自把兩年期的訪問學人簽證,改成可以停留五年的交換學生簽證;想不到這意外解決鄭愁予的危機,在他護照取消後,還能留在美國。 夕陽餘暉穿過古厝的門扉,斜照在詩人的面龐。鄭愁予淡淡地說,這段往事算不上是他人生的轉捩點,「我的氣質淡遠低調,沒有想要成就什麼,也就沒什麼危機。」 歸人過客 都成道理 一如他覺得自己之所以會成為詩人,都是很自然的事。就是一股「生來就對人類生命存在的關懷,形成我人格特質的一部分」。 鄭愁予說,希望讀者能更多層次地去瞭解他寫的詩。他傳誦最廣的詩句:「我不是歸人,是個過客……」,「歸人」或「過客」不能只從「地方」來解讀;放大到生死的範疇,「世界上沒有人是歸人,都是過客」,而對大自然來說「沒有過客,都是歸人」。不常解釋自己詩作的詩人,如此下了註解。 【2009/03/22 聯合報】 |
http://udn.com/NEWS/NATIONAL/NAT5/4803236.shtml

留言列表
